“新马可·波罗”沿运河下扬州
6月14日下午,“你好!大运河”2024京杭对话“千年运河千里行新马可·波罗游记”采风团自北京出发,到达扬州。“新马可·波罗”代表、中外媒体代表,在“大运河体验官”的带领下,在扬州感受运河的蝶变、城市的生活和文化的魅力。
跟着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,采风团沿运河下扬州
为进一步提升扬州影响力,结合2024年马可·波罗逝世700周年以及大运河申遗十周年,中国新闻周刊、扬州市政府新闻办、市外办、市文广旅局、运河文投集团精心组织了扬州段活动。
700多年前,马可·波罗沿大运河南下游历中国,推动东西方交流,如今,大运河依然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中国新闻周刊助理总编辑郑利文介绍,今年的“千年运河千里行”邀请外国达人,特别是意大利嘉宾参与活动,从历史深处走来,来一场“新马可·波罗游记”。“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,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,马可·波罗曾在扬州担任三年官职,这些文化元素使扬州在马可·波罗的眼中显得独具魅力。因此,扬州是本次采风活动的重要行程点位。”
采风团在扬的首站,是位于古运河畔的马可·波罗纪念馆。跟着讲解员,大家时而驻足观看,时而用手机拍下重要信息,北京语言大学意大利籍留学生伊雅格外入神。
“在意大利,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马可·波罗和他写的一部伟大的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,他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游历到达的每一站。”伊雅说,自己很幸运亲眼看到了马可·波罗书中所写的扬州现在的样子,也知道了扬州在当时经济、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,而这一切与运河息息相关。
“新马可·波罗”,让世界更了解中国、运河、扬州
古老的大运河,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产。采风团第二站来到扬州非遗珍宝馆,在扬州漆器、扬州玉雕、扬州八刻等“扬州工”的非凡技艺中,感受精益求精的运河精神,在古琴、扬州清曲、扬州木偶等非遗展示与互动体验中,品味流动的运河文化。
看着一个个非遗珍宝,听着每件艺术品背后凝结的巧思和工匠精神,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专家詹姆斯连连惊叹。“太精致了!太震撼了!最让我震撼的是,做好一个作品,大师需要付出三年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很多技艺更是不可思议。”詹姆斯说,他了解到因为运河,扬州曾是经济、文化中心,通过流传至今的工艺和珍品,也可见扬州的繁华。在詹姆斯看来,不同于上一站北京的壮观,扬州城市每一处都很精致、细腻,“有时间我会再来,让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”。
“其实来之前,关于扬州、关于运河,我做了些功课,实地参观后,对于城市历史、文化及扬州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所作的贡献,感受更加直观。”杭州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房婧怡说,就京杭大运河而言,连接的不只是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,希望以大运河为媒介,通过媒体报道向海外展现像扬州这样的运河沿线城市,发掘它们的美。
“通过我们在中国的经历,可以向朋友、家人传播中国文化,我们就是‘新马可·波罗’。”伊雅说,马可·波罗通过一部游记让欧洲了解中国,“现在,我们有更多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,让更多没有来过中国、没有来过扬州的朋友,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