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>工作动态

打造“飘香”品牌 奏响“安澜”乐章 2023“SHOW JIANGSU”摄影采风活动走进淮安

【信息时间:2023-11-20 浏览次数: 作者: 部门: 】 【字体: 【我要打印】 【关闭窗口】

       11月15日,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、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策划的2023“SHOW JIANGSU”外媒摄影采风活动走进淮安。本次活动以“一带一路 中国与世界”为主题,邀请来自欧新社、法新社、拉美社、韩国《亚洲经济》、越南电视台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记者和知名摄影师,深入南京、常州、淮安、盐城等地,以生动笔触和精彩镜头,记录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江苏风采,讲好中国故事的“江苏篇章”。当天,采风团一行打卡淮安水利枢纽工程、绿色发展的新能源企业和智能化酿酒工厂,挖掘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淮安亮点。


 采风团一行合影 


传统与现代交融
打造走出去的“飘香”品牌


     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味道。作为“世界美食之都”的淮安,还是一座弥漫着酒香的城市。


       走进位于涟水县高沟镇的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,股股浓香扑鼻而来,让人分外“上头”。当前,正是白酒酿造的最佳时机,酿酒车间内热气升腾、酒醅如山。“以高粱、小麦、玉米、大米、糯米等为优质原料,经过定期发酵、分层蒸馏、分级贮存等过程,生产出来的酒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。”公司文化部经理郑义说。 


工作人员正在装甑


       始于西汉,盛于明清,依托高沟镇跨越千年的悠久酿酒历史,今世缘酒业精耕细作,守正创新,让传统酿酒技艺在时代的车轮中历久弥新。


       在中国白酒智能化酿造示范车间,装甑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动配料、装甑、分级接酒等工作。郑义介绍,这里“共有12条智能化酿酒产线,24台机器人装甑系统,可年产优质原酒12000吨。”2015 年,中国白酒首套装甑机器人生产线在今世缘投产,采用传感器、智能仪表、机器人等现代化设备智能控制系统,实现车间生产流程自动化,开启了中国白酒智能化酿造新时代。


       然而,在高沟酒非遗保护区,你仍然能见到最传统的酿造场景。制曲工艺馆里保存了最原始的制曲方法;老窖池群拥有300年以上窖龄的窖池53个;手工班酿酒厂房里的老师傅们拿着铁锹一层一层将粮食“轻、松、准、薄、匀、平”地进行装甑,手里尽是“分寸”。


 发酵中的窖池群


       如今,今世缘酒业拥有“国缘”“今世缘”“高沟”三大品牌,已发展成为中国白酒上市公司“十强”企业,产品相继走进联合国总部、法国巴黎和美国纽约,成为“飘香世界”的中国名片。


       酒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。以酒为媒,中外媒体记者和摄影师们识酒趣、品酒味、知酒韵,用镜头和笔触生动讲述淮安酒文化故事。“Good!”品尝过高粱酒后,拉美社记者IRAMSY PERAZA FORTE竖起了大拇指。她表示,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白酒传统的制作方法以及智能化酿造过程后,对白酒的酿造有了更具体、更深入的了解。“酒是粮食精,越喝越年轻”,探访过程中,荷兰《人民报》记者LEEN VERVAEKE现场学到了句中国民间关于酒文化的俗语。 


水利枢纽“博物馆”建设
奏响淮河安澜“交响”


       汤汤运河水,为淮安带来数不尽的繁华。这里曾是“南船北马、九省通衢”的重要交通枢纽,如今诞生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。


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


       作为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的水立交,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处于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,采用“上槽下洞”设计,实现了淮河入海水道行洪和大运河通航互不干扰。“下方15孔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,设计行洪流量每秒2270立方米。”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水情教育中心副主任高莹介绍,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1998年开工,2003年建成运行,目前二期工程正加快建设,“在一期基础上扩挖河道,设计行洪流量也扩大至每秒7000立方米。”


观看工程介绍宣传片


       据了解,在淮安水利枢纽核心区2平方公里范围内,已建成的水闸、泵站、船闸、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建筑物近30座,发挥了防洪、灌溉、调水、排涝、航运、发电等综合功能,凸显社会效益。“这里面积不算大,却汇聚了如此多的水利工程,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方面,淮安做得非常好。”拉美社记者IRAMSY PERAZA FORTE说。


       聚焦生态保护、打造精品工程、建设生态廊道,“运河之都”淮安将继续以“绿色高地、枢纽新城”为引领,勾勒出“河湖安澜”的最美生态底色。 


绿色产业面向世界
开启高质量跨越新篇


       近年来,淮安坚持“工业强市”战略不动摇,充分发挥战略交汇、区位交通、空间生态等多重优势,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节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先后集聚了包括捷泰在内的多家新能源领域知名企业,汇聚起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劲动能。


德国电视二台摄影记者Mehmet Ulutas驻足拍摄


       制绒、硼扩、激光、镀膜……在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生产车间,原料硅片蜕变为太阳能电池片,需要经过12道复杂工艺。“车间目前拥有产线24条,每天大约可以生产400多万片电池片,我们的明星产品大尺寸单晶N型TOPCon电池,量产转换效率高达25.5%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电池片经过下游厂商的组装制作成为太阳能电池板,即可应用于医院、学校,沙漠、鱼塘等场所进行分散或集中发电。


       作为全球单体最大的N型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,项目一期于去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,今年4月28日完成了首片下线,历时151天,项目二期,于今年4月28日开工建设,今年8月28日完成了首片下线,历时120天。


       捷泰科技专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、制造与销售,不断为淮安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基因。2022年,成功完成N型电池技术突破,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新一代N型电池大规模量产。聚焦太阳光能引领能源革命,抢抓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机遇,捷泰科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目前产品已出口至美国、德国、西班牙、越南等国家和地区。 


车间生产忙


       见证传统酿造技艺的智能化革新,梳理“运河之都”的现代枢纽脉络,探秘绿色能源企业“向海”发展,淮安,以通行世界的符号语言,向中外媒体记者和摄影师展现淮安魅力,让他们探索淮安、体验淮安、爱上淮安。接下来,“SHOW JIANGSU”摄影采风活动将走进收官站点盐城,从产业转型、创新驱动、绿色生态、开放融合等多个方面展现“一带一路”交汇点上的江苏作为。


       来源:微讯江苏


(编辑: )